第八百五十章:天下大吉!!!_黄天之世
七猫小说网 > 黄天之世 > 第八百五十章:天下大吉!!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八百五十章:天下大吉!!!

  大明历四年(197年),九月九日,已入秋时。

  平原城外,一片肃杀。

  此时的青州平原城,在经历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之后,已经是彻底变成了一座军镇。

  大量的粮食堆积在平原城中,各部已经完成了集训,军将彼此已经颇为熟悉,南征的方略也正式被敲定。

  渤海大战的消息已经传来,汉军水师全军覆没,辽州军顺利登陆东来的消息已经为众人所知。

  东来郡黄县已经被解放,辽州、海东的两万余名军兵,以及四千余名全副武装的明军武卒,相继进入了东来郡内。

  鲍信身死,使得整个东来郡的防线直接瓦解。

  汉庭水师全军覆没,鲍信也被吕布所斩,水陆两线全面崩溃。

  于禁带着数千名残兵败将先是退到了黄县,而后面对着明军的勐攻,黄县无法坚守,只能是带着仅剩的三千多名残兵向着北海郡的下密城逃奔而去。

  吕布带领着麾下的军兵正向东进军,辽州舰队则是顺着青州的海岸线配合着吕布东进。

  汉军水师主力尽丧,仅凭辽州舰队都可以在海上横行无忌,根本没有任何的对手。

  没有必要再将海东舰队留下,空耗军资。

  海东舰队留下的作用并不大,海东舰队正在全面列装软帆战船和缩减编制,正向着远洋战船的方向发展。

  因此海东舰队的船只运载力并不大,因为操作繁琐,有大量的海员需要操作风帆和舰船,能够运载的人数便相应的变少了许多,所以许安命令海东舰队回师海东。

  当然除了整个原因,更重要的却是邪马台国的事情。

  之所以派遣三十艘战船带着难升米返回邪马台国,自然不是去公费出游,而是宣耀武力,同时还肩负去找寻石见银山、左渡金山、别子铜山三座金银铜山的重任。

  这三座金银铜山大概的位置许安比较清楚,后世某荣的游戏之中这里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地点,都有标注,但是毕竟许安没有亲自去过。

  战端一起,耗费必将剧增。

  大军开拨,金银铺路。

  这一次的大战,不知道要进行多久。

  若是能够及时开挖东夷岛上的三座金银铜山,输送金银至国内,将能够带来极大的助力。

  要不了多久东来郡就将会尽数被解放。

  汉庭水师修建的军港现在也落在了明军的手中。

  失去了海上的水师,吕布带领陆军配合着辽州舰队,轻而易举便占据了整个军港。

  这里是军港也被许安重新更名为威海军港。

  有了这一座良港,又拥有了平静安全的海运。

  自辽州、冀州、幽州三处行省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了青州的东来郡,运输的道路被打通,而且成本并不高昂。

  压力如今已经来到了曹操的身上。

  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彻底被逼入了绝境。

  可以说汉庭的希望都被压到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之上。

  东来郡全境已经快被明军所占据,而明军主力在平原城周围集结,虎视眈眈,预备南征。

  现在明军已经呈两面包围之势,可以自东西两面同时进攻青州,而他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将会腹背受敌,有被合围的危险。

  现在秋季已至,黄河的河水正在逐渐减少。

  黄河虽为河,有大河之称,在没有见过的人想象之中,必定是可以成为天堑,是一道天险。

  但是实际上并不然……

  黄河实际上根本不配被称之为天堑的时候,自古以来人们总说长江天险,却没有人说过黄河天险。

  长江之险,首在三峡之险,在于江岸两侧都是峰峦连绵,从下游逆流入川唯有水路可行。

  而水道曲折加之滩多水急,纵使说上一句“黄鹤之飞尚不得过,猿猱欲度愁攀援”亦不为过,所以为险。

  而黄河只有龙门砥柱之险,不过龙门砥柱之险,更多的只是对寻常船只的影响。

  要攻占黄河两岸,根本不需要不走这条水道,黄河南北两岸平原多的是路径可以行走,根本没有长江地势之险。

  而且黄河水泛滥不稳定,冬天结冰,秋季水浅不能筑水寨行船防御。

  枯水期时,骑兵甚至可以直接度过黄河,河水连马腹都无法淹没,甚至还有断流的情况出现。

  冬季很多河道结冰之后,河面坚硬,大军甚至可以直接通行。

  其次是由于泥沙沉积,作为一条地上河。

  有时候黄河不仅仅不能成为守方的屏障,甚至还能成为攻城方的助力。

  战国末期,秦将王贲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,魏国首都大梁被大水淹没,大梁城毁,魏王被迫投降,魏国因此而灭亡。

  崇祯十五年,李自成军围困开封明军的过程中,决黄河之水灌开封城,攻破开封城。

  黄河沿岸的城池也有被河水淹没的风险,这就是黄河作为一条地上河的隐患。

  更不用说黄河的改道,以及洪泛等灾害等影响。

  汉魏两庭之所以隔着黄河对峙,只是因为实力相差无多,在兖州战场只能相持。

  汉魏两军主要大战其实都发生在洛阳地区和青州两地。

  汉军后面在皇甫嵩带领北伐,进攻繁阳,黄河根本没有任何的阻挡,便被汉军所突破,连拖延都没有做到。

  而现在的汉庭固守黄河,经营防线,也从来没有将防御的重心放到黄河之上,而是放在城池的坚固程度之上。

  至于许安会不会掘水淹城,汉庭实际上就是赌,赌许安不会这么做。

  遍观许安起事以来,一直都是约束军将,绝不扰民,对于扰民之举几乎是零容忍。

  冀州之役,为了掩护四州黄巾民众西撤,亲自领兵于漳水阻拦卢植带领的冀州大军。

  中州赈灾、并州安民、益州抚疆,国内助役。

  三郡乌桓归降之后,有作乱者,袭扰百姓者,直接下令格杀当场,悬首示众。

  虽然汉庭宣传黄巾军、明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,但是汉庭中的高官其实都很清楚,许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。

  最了解你的人,往往是敌人,这句话有时候确实是对的。

  汉庭就是在赌许安绝对不会掘水淹城,不顾普通百姓的安危,背上这种能够延续百世的骂名。

  黄河南线是汉庭的实际控制区域,而固守黄河南线的原因,其实并非是战略的原因,而是处于政治上的考量。

  其实要想保证国家存亡,最正确的就是迁都南方,守卫淮河,放弃兖州和豫州北部。

  守卫淮河,或许还能够依靠着长江的天险多坚持数年的时间,苟延残喘。

  黄河不像淮河流域水网密集,基本就是一条长线。

  黄河的水流量不大,支流水量更少,浮桥便可以铺开,有些地方骑兵甚至可以直接泅渡。

  自冀州任何一点只要渡过黄河,进入兖州,都是一马平川,无限可守。

  只需要一个点突破,整条线就立即崩溃。

  现在明庭拥有着骑兵的优势,只要突破了如今汉庭在兖州修建的两到三座城池,便可以彻底瓦解整条防线,可以直接威胁陈都。

  但是就算如此,汉庭出于政治和全局的考量,却是绝对不能主动放弃兖州和豫州。

  放弃兖州和豫州,退守淮河却是暂保一时,但是也是彻底放弃了进取。

  同时也是放弃了争夺天命……

  到时候舆论将会彻底倒向明庭。

  王业不偏安,汉贼不两立,偏安一隅,一旦退守南方,那么汉庭将会彻底失去最后的机会。

  而因为难以守住便放弃了这极为富庶的中原地带,首先将导致财政收入减少,无法支撑国家。

  再者,出于政治的考量,颍川郡、陈留郡这些郡国之中世家豪强经营日久,根深蒂固,怎能可能轻易放弃。

  所以主动放弃兖州、豫州,这个选择汉庭绝对不可能接受。

  黄河即将进入封冻和枯水期,黄河根本没有办法拦住明军的步伐。

  如今五万余名明军的精锐齐聚青州平原城,甚至连阎忠都从千里之外的长安赶到了平原城。

  而他收到的只有徐州增援过来的六千战兵,现在才刚刚走到北海国。

  兖州方面,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,只有泰山郡调集了六千多军兵表示可以在需要的驰援青州。

  中央除了运来了一批兵甲之后,根本没有了后续。

  水师的惨败,震动了整个陈都。

  曹操也没有办法向着小皇帝要求派兵支援。

  孙策的战死,如今犹如一层阴云一样笼罩在所有人的头顶,使得青州汉军士气大减。

  受到影响最大的,莫过于是孙策麾下丹阳兵,还有带来的徐州军、扬州军。

  曹操甚至因此没有处罚周瑜,而是让周瑜接管了孙策的部曲,他根本没有办法掌控正处于压抑气氛之中的扬、徐两州的军兵。

  鲍信的身死,让曹操暴怒无比。

  曹操和鲍信两人算得上的发小,从荥阳之战到后面的反出刘岱,鲍信都一直跟随着曹操的脚步,可以说他和曹操甚至亲如兄弟。

  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,最后仍旧没有找到。

  最后曹操命工匠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,亲自为其下葬。

  于禁被直接降为了军侯,剥夺了指挥的权力。

  曹操派遣了曹仁接替了于禁的职位,镇守北海郡的下密城,防备东来郡的明军。

  这一切并不算完。

  让曹操感到最为棘手的,其实还是臧霸。

  臧霸当初投降之后,并没有被追究责任,因为臧霸麾下还有不少的兵丁。

  为了显示宽厚,汉庭一直没有去动臧霸,甚至也没有剥夺臧霸的官职,还保留了其带兵的权力。

  如今臧霸就屯驻于乐安郡的临济,麾下有整整五千的兵马,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。

  臧霸之所以不能动,是因为一旦动了臧霸,那么其他再想投降,看到臧霸的下场恐怕会感到恐惧。

  所以汉庭才一直没有动臧霸,甚至有些放任,为的便是千金事骨。

  曹操紧锣密鼓的安排着各种青州州内的事务,而平原城如今集结着的明军就像是一把悬在其头顶的利刃,不知道何时落下。

  不过马上,曹操便不需要再担心平原城的明军了。

  因为许安已经从东来郡重新返回了平原城中。

  此时的平原城外,肃杀之气弥漫。

  平原城外,一阵接着一阵的军卒已经在官道之上排列整齐。

  虽然阳光耀目,秋风肃杀,但并无一人有半句的怨言,并无一人发出其他的什么响动。

  官道的旁侧修建着一处高台,这里的高台正是给许安所预备的宣讲之地,也就是校阅台。

  许安将要登上这里的校阅台,做最后的动员,并站在校阅台上,检阅所有的军队。

  高台之下的官道之上,数以千计的明军军卒排列着整齐的军阵,站立在其上,皆是整装待发。

  入目之处,整个官道之上皆是身穿赭黄色衣袍的明军,一眼望去犹如金龙一般雄烈。

  密密麻麻的枪戟汇聚成了一片一片的山林,层层的旌旗几乎遮蔽了他们头顶的天空。

  朔风吹袭,旌旗摇动。

  在一众全副武装的腾骧卫护卫之下,许安骑乘着战马向着校阅台缓缓走去。

  许安身着着罩甲,外罩着一身赭黄色的战袍,头戴太清鱼尾冠,显得威武十分。

  阎忠、许攸、贾诩、龚都、徐晃、麹义等将校高官皆是跟在许安的身后,一起而行。

  伴随着许安大纛旗的出现,官道之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狂热了起来。

  “万胜!

  !”

  呼喊声响彻行云,众人的眼前皆是舞动的旌旗。

  许安从容的走上校阅台,这样的情景,他已经经历了无数次。

  看着官道之上,一张又一张望向他的脸庞。

  许安的心中也泛起了别样的情绪。

  当初他在鹿台山上,也是站在台上,向着台下的宣讲。

  但是他看到的是一张又一张木然无比的脸庞,毫无生气……

  但是现如今,他见到的却是一张又一张,朝气蓬勃,斗志昂扬的脸庞。

  “冬!”“冬!”“冬!”

  黄天战鼓浑厚的鼓声缓缓响起,整个官道之上欢呼声也跟着一起达到了最大。

  那呼喊声震耳欲聋,响彻了整个云霄。

  随着黄天战鼓声的落下,四周已经是变得无比的安静。

 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许安的身上。

  许安俯视着官道之上一众排列着整齐无比的军卒,赭黄色的方块整齐而充满杀气。

  他看了一眼放在身前矮台之上的稿件。

  矮台之上的檄文写的四平八稳,康慨激昂。

  但是那檄文之上的所书写的话,对于寻常的兵丁、寻常的民众来说却是晦涩难懂。

  这份檄文若是传到汉庭之中,确实可以激起一番波澜。

  但是却不适合作为南征之前的动员。

  许安拿起了矮台之上的文书,将其翻面缓缓盖住。

  身后阎忠、徐晃等人皆是为之一愣。

  许安闭上了眼睛,握紧了腰间的雁翎刀,深吸了一口气。

  他的思绪重新回到了中平元年的广宗城中。

  他不准备照着稿件来宣讲。

  “苦难。”

  许安缓缓开口,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。

  “腐败。”

  “欺凌。”

  许安的声音随着铁质的扩音器缓缓传播至远方。

  “饥荒。”

  “灾荒!”

  负责传音的力士微微一怔,但是还是尽职尽责的传递着许安的话语。

  “我等小民饱经苦难,官吏腐败横行,肆意欺凌我等。”

  “我等不过是贩夫走卒,农人兵丁,贫无立锥之地,不为大汉天子所知!”

  “对于高高在上的大汉天子,不过蝼蚁。”

  “官兵称我等为蛾贼!

  !”

  “天下大旱,颗粒无收,而赋税益重,只因宦戚权贵骄奢淫逸,贪婪享福!”

  “我等贫无立锥,手无寸铁,唯有人多势众。”

  “今我等裹黄巾聚众而起,定当革天命于世间!”

  “汉室气数已尽,黄天必将取而代之!”

  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!

  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imao5.cc。七猫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qimao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